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① 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以宏大气魄概括十几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 ② 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共同推进;众人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力量,被组织到适合剧情容纳的范围内有层次地逐步展开人物关系;人物刻画取得高成就。 ③ 把电影艺术技巧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结合在一起。富有表现力的银幕视听形象。 ④ 带有“影戏”电影的共性不足,过于集中于情节叙事而对视听表现力的挖掘不足。
《小城之春》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中国诗电影代表作
① 费穆艺术创作探索的高峰,也代表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② 情感与道德的统一达到一种心理解脱和释放;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真实可信地表现关于情理关系的民族心态的多重含义。 ③ 外部简约化,着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特别是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全知型旁白体系;场景中人与景物的结合、镜头运动和组接创造意境美;影像风格上富于变化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传达信息,舒缓含蓄。 三、第三代导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电影”时期的导演(1949~1966)。其中最杰出的导演是“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以及桑弧等。
成荫:代表作为《南征北战》《红灯记》(样板戏)、《西安事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代表作有《林家铺子》《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代表作有《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其作品激情澎湃,十分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凌子风:代表作为《红旗谱》《骆驼祥子》等。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代表作为《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等。《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代表作为《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
桑弧:代表作为《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等。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1949年后的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导演有三个第一:拍摄了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主要功绩:①、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②、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③、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④、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⑤、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