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拍摄手法和剧情矛盾设置并不出众,但是众所周知,真实是最动人的。
“非裔、“女性”,在上世纪60年代甚至现在,其中一个就能给他们的人生贴上“不可能成功”的标签,更遑论她们占据了当时最没有人权的两个身份,她们的人生好像注定不可逾越、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她们三个通过自己不屑地争取和抗争让周围人突破了对这两类人的偏见甚至歧视,她们为自己赢得了尊重。这也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鸡汤感悟——只有自己的实力能改变被人对自己的偏见,为自己赢得尊重。在早已成熟的社会既定规则面前,大喊命运不公不能,歇斯底里地抗争不能,等待规则制定者良心觉醒更不能,但是默默地用自己的实力征服别人可以。
事实上,这三位女性的成功当然脱离不了她们聪明的大脑,她们面临的不是智商的挑战,而是现实、环境、制度规定等方面的各种歧视,那是一种令人窒息但又不可奈何的“困难”。
因此说,如果只将这部电影定位为一部成功励志电影的话,毫无疑问,格局小了!导演想要传达的应该是永不服输,永远抗争,突破不可能的精神。观众如果期望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成功的秘诀”,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令你失望,但如果能放下对电影情节的挑剔和对“成功秘诀”的执念,那你会喜欢它。
电影中也展现了其他人对三位女性努力抗争命运不公的看法,甚至是同样身为非裔的,最亲近的爱人也曾经打击过玛莉想要成为航天工程师的大胆想法,但玛莉始终是一个大胆,前卫,坚定的女性,她能通过努力去打破“不可能”的规定——去只招收白人男性的学校进修,最终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能真正意义上限制你进步的,只有你自己。
同时剧中也展现了几个令人欣慰的男性角色。鼓励玛莉去当工程师的男领导,始终信任嘉芙莲的航天员尊格兰上校,他们尊重女性,信任实力,没有偏见,虽然这两个人物的着色不多,但精彩。还有玛丽和嘉芙莲的爱人,他们一开始确实像大众那样没有认同女性的价值,但这两个人物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们会在认识到错误之后向女性道歉,明明白白地承认自己的轻视,肯定女性的价值,并鼓励她们前进。
最后再说华汉女士,和前两位女士不同的是,影片中似乎没有着重介绍她的智力超群,反而她很有“母性光辉”。她像个大家长一样带领整个“有色计算部”工作,她是办公室走得最晚的,她默默忍受工作上的不公待遇,但却能在遭受不公对待后仍然理智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们“存在不一定对”。但华汉女士的人格魅力并不止于此,她的智慧在于即使身在泥潭,生活没有任何进展却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学习。看到IBM的计算机进入NASA意识到她们可能要失业了,她就去看书学习,甚至在领导发现她的才能要提拔她的时候,她会考虑到部门剩下的人怎么办,即使那么想要一个机会,即使那么不容易得到的一个机会,她仍然拒绝了,为了她的部员们。她从未因嫉妒和不公而失去善良和她自己的责任感,也从未因身处泥沼而停止思考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她的远见是她成为“NASA最聪明的大脑之一”的重要原因。 |
|